您的位置:首页 > 科技 > 互联网 > 瓜果飘香的山头 藏着一部脱贫“山字经”

瓜果飘香的山头 藏着一部脱贫“山字经”

2020-09-28 来源:中国数字科技馆  浏览:    关键词:

黄墙、翘瓦、露台,一排排别致的三层小楼前,种着红红绿绿的小米辣,转过街角,还能与几株青木瓜不期而遇。下午时分,阳光下群山环抱的南溪河畔,沿溪村美得有些不像话。

“孩子4岁时,媳妇嫌家里穷,跑了。”聊起从前的日子,39岁的何会成抿抿嘴角,有些不太好意思开口。

其实,他的故事在这个只有28户的小村里并不是秘密。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组建的新村,村里人都有着相仿的记忆——阴暗潮湿的泥巴房,在山地上种植的苞谷和水稻几乎只够温饱,家里有孩子进城上学就得举债……

2013年建档立卡时,沿溪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200元;而到2020年,这个数字已经整整翻了近15倍,达到3万余元。

靠什么?“党员干部把头带,人民群众富得快”,村口墙上醒目的弧形宣传标语中间,一串娇艳欲滴的荔枝图片,就是答案。

沿溪村所在的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,百年滇越铁路穿境而过,“三山四河六面坡”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一度阻隔着这里的经济发展。

“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屏边,四季温暖,全县100%的山地面积中,最大海拔高差达两千多米,形成了独特的立体小气候。”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,在屏边工作生活多年的县委书记苏畅清晰地认识到,依靠科技、发展产业才是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,“我们要挖掘山潜力,念好‘山字经’,做好山文章。”

于是,在“产业发展生态化,生态建设产业化”理念的带动下,成片的荔枝、猕猴桃和枇杷逐渐在屏边不同海拔的山上安了家。

海拔300多米的沿溪村瞄上了“妃子笑”荔枝。2012年,在乡镇干部的劝说下,何会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加入了村里第一批种荔枝的行列。

“一开始我只种了5亩。”让他没想到的是,小小的果子很快让他尝到了致富的甜头,“今年我通过微信就卖出了一吨多,客户从昆明到湖南、上海、福建都有,一公斤能卖到40元……”聊起现在的生活,已重新组建家庭的何会成打开了话匣子,眉宇间也漾出了自信与神采。

在敢于尝鲜的一批“明白人带头人”的示范带动下,沿溪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荔枝,种植面积从100多亩发展到1000余亩,2020年全村荔枝收入达280余万元,户均10余万元,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示范村。

50多公里外,海拔1200多米的山顶上,红心猕猴桃则是大份子村的“主打牌”。

“我第一次来的时候,村里的面貌一片脏乱差,灌溉得靠人背马驼,甚至山下到村里的路都还没有修通。一个字,就是穷!”4年前,从部队转业的田波偶然来到了这个离县城并不算远的山顶小村,在被优美生态吸引的同时,更感慨于村民们艰难的生活状态。

“我们在村里流转了360亩土地,42户农户中,有3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”在县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政策支持下,他决定留下来,开始一个与猕猴桃有关的产业梦。

绿皮红心,甜美多汁,比全国其他产地早熟近一个月的屏边猕猴桃很受市场青睐。问题是,从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,如何跨越到规模化的高品质种植?

“靠科技支撑!”田波毫不犹豫地回答,这与“记住乡愁”一道,被写进了他创办的本源达农业开发公司的发展理念中。“这几年,村里已经搞了53期技术培训,受益800多人次,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专家钟老师也来给我们讲过课!”

“‘群众点菜+组织配菜+基地上菜’的农村实用技术模式,让每户农户都至少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。有的村民已经从一窍不通的‘门外汉’成长为技术能手,甚至成了‘土专家’。”常常下乡的副县长万执政,亲眼见证了不少村民的成长。

“每到育苗、环剥这些关键生长环节,都有技术人员来给我们做指导。”有关果树栽培的专有名词,如今的何会成已经是张口就来。在汉、苗、彝、壮多民族聚居的沿溪村,这也是村民们日常聊天的高频词。

山绿,果香,日子甜。蜿蜒的山间公路两侧,风貌各异的果树扮靓着绿意葱茏的大山,一串串沉甸甸的“金果果”,使得“从前想都不敢想”的小康生活,已经不再是苗乡人家遥不可及的梦。

谈起未来,正在学习母枝修剪技术的何会成满是憧憬,“我想多学些技术,让我的荔枝树品质更好,产量更高,卖得更多!”

版权声明:

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,不对发表、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。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网络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联系邮箱:service@qeerd.com,投稿邮箱:tougao@qeerd.com